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哲学学院“银龄讲坛”系列讲座之二:人文学科研究方法漫谈

发布日期:2025-04-15    作者:魏彤     来源: 哲学学院    点击:

4月10日下午,学院荣休教授陈道德老师以“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为主题,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为“银龄讲坛”系列讲座第二讲,由我院青年教师徐弢副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陈文超、副院长阮航,以及学院部分老师、本科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学院为陈老师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银龄讲坛”主讲教授的聘任仪式,由副院长阮老师为陈老师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讲座伊始,陈老师通过概念辨析厘清了人文学科的学科边界。他从研究对象、方法论特征、价值取向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差异,特别指出人文学科在文本阐释、价值建构方面的独特性。针对哲学专业学生的学术发展需求,陈老师着重解析了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经典方法论,强调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持久生命力。

在理论溯源环节,陈老师以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为切入点,揭示其“五步法”如何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路径。通过顾炎武考订《洪范》“义”(義)字音韵的经典案例,生动演绎了传统考据学方法与现代研究范式的内在契合。为深化理论认知,陈老师创造性引入逻辑学假说演绎法,结合新冠病毒溯源、元素周期表发现、大陆漂移说等科学案例,系统剖析科学假说的生成机制与验证路径。这种多学科视野的融合,既展现了方法论研究的理论纵深,又为学生构建学术论证框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维模型。

在实践指导环节,陈老师以自身在《哲学研究》发表的《论卦爻符号的起源及<周易>的意义层面》等代表性论文为例,完整呈现了“假设-求证”范式在学术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从选题立意、假设生成到证据链构建,每个环节都辅以详实的研究日志与修改案例,使在场师生直观感受学术创新的生成过程。特别在论文破题技巧方面,陈老师建议青年学者要善于从经典文本的“褶皱处”发现真问题,通过概念考古与范式对话打开新的阐释空间。

最后由徐弢老师对陈老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扼要总结,并让在场师生与陈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多位学生表示,此次讲座不仅刷新了他们对传统治学方法的认知,更通过具体案例掌握了学术写作的关键技巧。哲学学院将持续开展此类方法论讲座活动,系统提升师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兼具学术厚度与实践温度,在场师生反响热烈,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稿:阮航、肖雄)

 

上一条:浙江大学楼巍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下一条:沙湖中哲·经典与新知学术讲座:道德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