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在D2008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确定性与知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楼巍教授主讲,我院徐弢老师主持。我院宋伟、曹元甲、周宇等老师,以及我院本科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楼巍教授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可知论为切入点,引出不可知论的核心观点:若人类认知局限于感觉经验,则“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等问题悬而未决。如果我们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那么不可知的是,对于同一物体,我们看到的是否就是对象本身。这种不可知论再向前一步就否定了外部对象的存在。这种怀疑并非否定知识的可能性,而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知识的“确定性”究竟源于何处的问题。
针对G.E.摩尔在《外部世界的证明》中以“举起双手”证明外部世界存在的经典论证,楼巍教授从多维度展开剖析。他首先还原了摩尔的论证逻辑:摩尔尝试通过断言“这有一只手”推论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接着,他指出这一论证面临双重挑战:其一,本体论层面的质疑:怀疑主义者会说,摩尔证明的仅是“被感知的手”(现象),而非“独立于感知的手”(本体);其二,方法论层面的循环:若要确保“非梦境中的真实感知”,则摩尔需预先证明“自己未被欺骗”,这陷入了“以经验证明经验可靠性”的循环论证。摩尔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日常语境中的“确定性”与哲学论辩中的“知识主张”:在生活实践中,“我有一只手”无需证明,但在知识论层面,这种直观断言不足以对抗系统性的怀疑主义。
接着,楼巍教授深入解读了维特根斯坦的后期代表作《论确定性》。他强调,该书打破了传统哲学对“确定性”的形而上学追求,转而从语言实践的视角揭示知识的深层逻辑。维特根斯坦认为,诸如“我有两只手”“地球早已存在”等命题,其确定性并非源于严格的逻辑证明,而是作为“枢轴命题”嵌入人类的生活形式之中——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对于这种命题,我们去怀疑它或证明它,都是没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区分了“确定性”与“知识”——前者是实践层面的无理由确信,后者是需要辩护的认知主张。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关于确定性的思想,既反驳了笛卡尔式“普遍怀疑”主义,又批评了摩尔关于常识的“知道主义”。
讲座完毕后,在场师生积极向楼巍教授提问,充分地交流了意见。讨论结束后,徐弢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楼巍教授以康德哲学作为起点,引出了以笛卡尔、贝克莱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摩尔对于怀疑主义的反驳,以及维特根斯坦对其反驳的批评,从而将讲座推入更深层次讨论,深化了师生们对于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一书的理解。楼巍教授的讲座以扎实的文本分析,展现了“确定性与知识”这一古老议题的当代生命力。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讲座最终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稿:徐弢、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