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著名汉学家、德国特里尔大学卜松山教授来到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在D2008会议室举办了题为“中国和西方美学——比较的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湖北大学人文学科资深教授彭富春主持,哲学学院老师以及部分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彭教授介绍了卜松山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与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厚渊源。
卜教授的讲座分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卜教授分析和概括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他提出要从诗词、书画和建筑、陶瓷、铜器、音乐、武术等方面理解现代中国艺术,并分析出中国传统美学的五大主要特征。卜教授以诗词为例说明,中国传统美学中存在着“自然”和“法”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中充斥着对“法”或规则的意识,这主要表现在诗句整齐、规范的句式和对仗。“法”以法家学说为基础,儒家思想也有对“法”的偏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有着“自然”的思想。“自然”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根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超越“法”而达到“自然”的境界。对“法”的遵循和对“自然”的追求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是主张将两者结合的,卜教授引用叶夑的《原诗》对此做了说明。卜教授由此总结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认为其核心是按照阴阳概念的“融合”,表现为“法”和无“法”的融合、情景融合、意境融合、物我融合、主客融合等。
在第二部分,卜教授以康德美学为代表,进行了中西美学的对比分析。康德美学主张“自然的法则”,认为一件艺术品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创造出来的,自然法则以“天才”为媒介进入艺术作品。“天才”是能够创造出既遵循又不遵循惯例的作品,其作品能成为别人灵感的典范。康德认为,构成艺术的关键属性是“精神”,“精神”是把那些“审美理念”表现出来的能力。康德的“精神”概念类似于中国美学中的“意境”概念,康德的“天才”和中国的“气”这两个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在第三部分,卜教授从四个角度阐述了现代中西美学的比较与互鉴。第一,在中西差异方面,卜教授认为,西方的美学更重视原创性,原创性必须是首要的性质,也就是说作品必须是典范,不能是模仿得来的。而中国的美学更强调精通与完美,原创性则次之,是通过学习已有的模板来发挥出创作者的创造力。在卜教授看来,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西方强调原创性的美学,容易将艺术概念化而使艺术失去其原有特征。而中国过分注重已有的模板,容易导致其美学停滞不前。第二,在艺术讨论的对比方面,卜教授认为,西方美学是通过高度分析、系统化和概念化的手段来建立复杂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具有完整的思想脉络和较清晰的结构,更容易被人们直观把握。中国美学的优长在于思想的提示性,是通过提示来引导读者自己进行思考,这种形式本身就是艺术,更能体现出艺术的诗意。这一优长从另一面看也是其不足:风格较为晦涩,在表述概念或意义时较为模糊,难以形成思想体系。第三,就美学在现代中国的角色方面而言,卜教授认为,美学构建了一个较为纯粹的学术领域,其中艺术哲学作为美学的一部分让中国的智者有机会将中国传统思想引入现代中西学术讨论的视域。第四,在中西美学的研究现状方面,现代西方美学是一种纯学术性学科,而不像传统美学那样发挥启发思想的作用。而现代中国美学的特色是,中国人自己认为美学是中国文化中最高尚的特征,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基本要素。
在第四部分,卜教授通过总结提出了关于中西美学发展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应当拥有“对艺术媒介完美的直觉控制力”,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神韵”的伟大作品。大多数中国艺术家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西方潮流。但如果它不与其本身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持续反复地啮合,那么中国美学将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难以为中国美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中西美学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的讨论环节由彭富春主持并总结发言。师生们都踊跃提问并参与讨论,对于相关问题如“如何看待哲学与诗的关系”、“康德自然法则与道家自然法则的差异”、“如何看待绘画中的‘留白’”以及“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中国美学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卜教授分别用中文和英文予以耐心的解答。彭教授在总结卜教授讲座及讨论后,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以解释和补充卜教授的回答。最后,彭教授对卜教授的此次讲座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卜教授能经常来湖北大学,与哲学学院的师生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稿: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