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8日上午,为庆祝建院20周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在湖北大学会议中心思齐厅举办了“新时代·新哲学·新使命”高端文化论坛。论坛由哲学学院院长舒红跃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贺来、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伟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佃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董尚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王雨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汪世锦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师生及校友百余人参与了本次论坛。
贺来教授以“在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张力中探求当代中国哲学道路”为题对近来“原创性”“主体性”的哲学追求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原创性”“主体性”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对之保持谨慎、敬畏的态度,并借鉴哲学史上具有典范性的成果。他以德国哲学为例,指出应当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普遍性的张力之中,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又超越本民族的界限,去回应人类的普遍问题;这样既避免抽象的特殊主义观点,又避免抽象的普遍主义观点,也只有超越这两种片面性,才能真正创造具有原创性、主体性的哲学。
孙伟平教授发言的主题是“迈向智能时代的哲学变革”。孙教授认为,随着智能机器人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自主能力越来越高,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正如同农业时代的理论和方法不足以解决工业时代的问题,农业、工业时代的理论和方法同样也不足以解决智能时代的问题。因此,在由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今天,我们也应当进行新的哲学建构,去回应如智能机器人的价值地位、如何为之立法、进行规范,以及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等问题。此外,孙教授还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田海平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新时代哲学和哲学家的使命:‘把希望带给人民、带给劳动’”。田教授认为,我们应当通过对现代人所遭遇的新困境的哲学思考,来寻找一种新的出路。他分别使用“瓶中蝇”“噪音”“牙痛”这三个隐喻来说明现代社会的三大困境:几乎什么东西都能看见,但是看不到;几乎什么东西都能听得见,但是听不到;几乎什么东西都能感受到,但是什么都感受不到。他认为,这三大困境的一个哲学根源就是不加反思地将“哲学”与“哲学史”完全等同起来,仅仅把哲学当作对以往哲学家的解说和注释,而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为了解决这一根本的哲学困境,我们应该把哲学当作一种热爱智慧的思维活动,回到活泼泼的生活世界中来。
李佃来教授的发言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哲学的使命”。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而这正是我们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问题的前提和落脚点。他以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进程与西方的现代化之关系为例,指出中国当代的哲学建构也应当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从理论上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中去,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董尚文教授的发言以“新时代哲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题。董教授对于当今时代“不切实际”的哲学教育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不切实际”有其好的一面,即可以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然而当代哲学教育的问题在于越来越脱离哲学的本义与初衷,成为少数人所掌握的一套高度凝固、抽象的话语体系。董教授认为,哲学教育应当是“成己成人”之“人学”,是一套生活方式,应当首先关切对人的理解和认识,应当结合“逻各斯”和“爱洛斯”,整全地理解人。
王雨辰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当处理好的几对关系问题”。王教授分别从“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国家生态建设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生态正义、环境正义”等问题出发,指出我们应当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树立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为关键,将自然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他认为,生态正义、环境正义等生态资源的分配问题不只是语词之争,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这才是生态危机的本质。因此,思考生态正义的问题,应当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环境权”上来。
汪世锦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无论是国家的决策还是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到哲学的指导。他进而提出了五点呼吁:一是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制定决策;二是掌握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应对和化解前进中的矛盾;三是掌握唯物辩证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掌握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五是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始终为人民做学问。
彭富春教授以“当代存在论建立的可能性”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中国学界对于“存在论”(本体论)有着“语言学的误解”“逻辑学的误解”“民族的误解”这三大误解。而实际上无论中西方关于“存在”或“本体”的内涵都是相当丰富的,如西方的存在论、逻辑学、神学,中国的道论、宋明理学、禅宗以及近现代的“情本体”“仁本体”等。针对这些本体论,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无本体的本体论”,亦可称为“生生本体论”,即一切存在者均以自身为根据和原因。他又从欲望、技术、大道三方面论述了这种“生生本体论”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展开。
最后,舒红跃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新哲学、新使命”这三个关键词,从中、西、马多角度进行了论述,精彩纷呈,新见迭出,既展现出了多元的视角,又凝聚了共识。大会至此圆满结束。
(审核: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