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哲学学院举办“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5-11-17    作者:张昕怡     来源: 哲学学院    点击:

11月12日上午,哲学学院在逸夫楼D3008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的学术讲座,特邀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韩玉胜主讲,李婉芝老师主持,部分学生代表到场参与,共同探讨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术脉络与研究路径。

讲座开篇,韩玉胜老师以“以教材为线索,窥探研究方向”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中国伦理思想史教材的发展历程。他指出,20世纪前半段是学科奠基期,刘师培1906年著成的《伦理学教科书》成为中国近代首部伦理学学科意义上的教科书,蔡元培1910年的《中国伦理学史》则明确提出“伦理学为中国唯一发达之学术,儒家为伦理学之大宗”的核心判断,奠定了学科发展格局;建国后至20世纪末,朱贻庭1985年出版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以“史论结合”的特色历经4版修订,成为该领域经典教材;21世纪以来,温克勤《中国伦理思想简史》注重人物与概念的深度解析,马工程《中国伦理思想史》(2015、2018年版)则兼顾学术性与教学适用性,成为高校相关专业核心教材。

在核心研究问题解析环节,韩玉胜老师从四大维度展开阐释。其一为学科定位的理论建构,聚焦伦理与道德的界定、学科基本问题、与中国哲学史的区别等核心议题;其二是思想史的深拓与发掘,重点关注魏晋南北朝儒家伦理定位、民国伦理学资料等研究空白;其三为旧题新解的学术创新,强调对儒家正义、亲亲互隐等传统议题的当代诠释;其四是比较伦理学的多元视域,涵盖儒佛道比较、中西伦理对话及跨学科交叉研究。

关于研究方法,韩玉胜老师提出,应坚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大一般原则,以文献啃读为基础,辅以温故知新的学术反思、按图索骥的资料挖掘与跨学科借鉴的具体方法,构建多元立体的研究体系。

最后,李婉芝老师总结本次讲座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为师生们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大家深化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认知。讲座在全场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稿:李婉芝 周海春)


上一条:哲学学院举办“近代国学视界中的庄子”学术讲座

下一条:我院师生应邀参加第七届国际维特根斯坦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