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山西大学江怡教授莅临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指导交流,在逸夫楼D2008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漫谈汉语哲学问题的缘起与性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王振老师主持,湖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江畅作总结发言,学院党委书记陈文超,另有周海春等10余名老师以及学院相关专业学生近百人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江老师谈到了汉语哲学的缘起——让哲学说汉语。让哲学说汉语并非简单用“汉语”这种语言载体表达哲学。事实上,让哲学说汉语意味着:汉语本身可以彰显一些哲学的普遍概念,一些哲学家在讨论哲学问题时能普遍使用的术语或者观念。
讲座第二部分,江老师重点阐释了理解“汉语哲学”的不同角度。江老师提到的第一个角度是:从汉语表达对塑造哲学观念的影响来理解汉语哲学。其考察的是:汉语是否真的能够影响我们的哲学,也就是我们的汉语表达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人的思想。当然,这里提到的汉语主要不是指现代汉语,而是古代汉语。因为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从古人那来的,从历史那里来的。汉语哲学是希望通过我们对汉语言本身的分析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字的理解,来把握今天我们所接触的社会。接着江老师提到,理解汉语哲学的另一个角度是汉语的文字本身,也就是说从对象形字的理解来认识中国文化。汉字作为仍在使用的最古老象形文字,它与其发音的分离能使我们更加直接地去表达世界,这就使得语言和实在的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每个汉字本身就是概念,这样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结变得更加自由。
讲座的第三部分,江老师讲到了“汉语和哲学的关系应怎么理解”的问题。江老师认为,汉语和哲学的关系不是文字表达载体和哲学理论内容之间的关系,而是汉语的表达与汉语背后的哲学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语言和哲学是“同形式的”。也就是说,语言在这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表达工具,而就是哲学本身。江老师最后提到汉语哲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哲学:语言与哲学的关系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讲座最后由江畅老师作总结发言。江畅老师高度赞赏了江怡老师的讲座,江畅老师认为,本次讲座的内容非常充实、非常深刻;既增加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增强了我们去发掘中华文化的内在哲学意蕴的使命感。接着,两位江老师和现场师生进行了极其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讲座最后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王振 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