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6月15日,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赴鄂州市华容区孔关村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活动。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落细落小、走深走实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此次调研了解孔关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特色做法和显著成效后,湖北大学专家学者、湖北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负责人、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代表、华容区孔关村村干部等围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家级专家、湖北大学江畅教授指出,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要下大力补齐精神文明建设短板,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夯实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他强调,高校学者应该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双创”基金会副理事长祝亮平认为,在当前农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老人、儿童是关键。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激活老年人的热情,而且要让农村“小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秘书长周来旺指出,在乡风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孔关村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一改传统农村给人的“空心村”印象,让乡风文明建设在农村中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他提出,乡风文明建设,百姓是关键,要让百姓从旁观到参与,从忧心忡忡到欢声笑语,以文化人,寓教于乐,推旧出新。
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主任余卫东教授认为,乡村振兴的最终回归点是在“人心”上,农民的精神面貌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成效。
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价值观念、塑造思想灵魂,从而提升人的素质。他强调,乡风文明对于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乡风文明并非虚功,需要做实。
《湖北大学学报》主编郭康松指出,孔关村志愿者的实践活动已然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绵延、继承。社会精神面貌的变化,文明程度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变迁史。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经济状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邵俊青提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学校、社会组织和乡村的交流与合作,提炼升华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的理念,壮大乡风文明建设的志愿队伍。
湖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万明明表示,孔关村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实践活动表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老人恢复了慈爱,让孩童回归了天真,让村民露出了笑容。这值得总结和推广。
湖北大学农硕教育中心负责人汤德森表示,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责无旁贷,应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据悉,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聚焦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民主与法治、农村社会治理三个方向开展农村现实问题研究,成果颇丰。与多地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撰写40余篇调研报告,其中20余篇获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主办20余次乡村治理研究的高层次研讨会,丰富并深化基地研究的内容;主持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审稿:汤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