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读书会(一):朱子的孝思想研讨
2021年6月1日上午10点,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海春在哲学学院D2003办公室开展中国哲学读书会活动,主要讨论内容朱子哲学中的孝思想。哲学学院部分硕士研究生(共5名)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首先,周海春老师简单介绍现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发表规则。周海春老师认为,当下学术论文的写作主要有三个特点需要把握:其一,清晰的文章脉络。论文选题尤其关键,题目是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因此作者需要保证题目简练清楚的说明文章讨论的最主要内容。随后,摘要是论文的精华,作者需要在摘要中明确提出本文的思路,借助具备概括性的短语可以使其呈现清晰明白。其二,严格的论证顺序。论文的论证依循上述思路展开,因此,在讲述某一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与其有关资料的引用和分析,这些都需要围绕已有的确定思路,决不可以跳脱开来,随意摘取,而是依循思路,步步展开。其三,需要在结尾明确表示论文的基本态度,并综合文章内容与社会现实得出合理结论。
其次,周海春老师简单介绍关于朱子孝思想的研究现状,摘引部分发表于《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的期刊论文进行整体介绍,勾勒朱子孝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理气论。因此,本读书会的论述主题虽然是朱子的孝思想,但需要认识到朱子的所有思想都无法避开理气的二分与体用关系。换言之,考察朱子的孝思想,首先需要明晰朱子的理气论。而朱子理气论的特点,用陈来先生的观点概括就是“从本源上说是理先而气后,从构成上说理随气而具”。周海春老师从两个大方面、四个小方面作了解读。
首先由体用关系来看,人的身体是理气相合的产物。理主导气的运行,因而人的思维与活动(例如孝)由气提供动力,而理是其根据。人有种种具体思维和行动,这是气的体现,但这背后又是理作为其根本性质的结果。而从其呈现样态上来看,我们所见到的虽然是具体的行为,但理作为行为根据,决定了具体行为应当如此而非如彼,在此意义上,理又是随气而现的。综上,这是理气论基于体用关系的表现,具体划分可以理解为朱子基于理气体用论“理同”和“气同”的部分思想。但朱子同样有基于理一分殊的“理异”和“气异”两个方面,这意味着,谈论孝需要基于不同的行为者来展开,即父秉其理而慈,子秉其理而孝,无论从理看,还是从气看,二者都是相异的。我们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要同时把握这四个方面。
再次,朱子同样重礼,孝本身也即礼的初始表现。在此基础上,朱子思想中的礼同样值得讨论。具体地说,礼一方面是形上性质的“理”在人事上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具备基于制度规范和行为仪则的“节文”之礼含义。前者是礼所以成立的根基,也是朱子孝思想中需要论述的重要部分;后者则体现为现实层面的具体考量,例即针对某个事件采取的举措和权衡。但从根本上说,形上的“理”较“节文”具备更强的哲学性质,且贴合朱子与思想史的展开方式,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最后,周海春老师综合前述讨论,提出论文写作不但要注重学术规范,同时也需要考虑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更需要思考这些理论的当下借鉴意义。论文不但要注重保有其学术性,也需要关注现实,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论证。
在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阅读感受,针对周老师的讲述,提出了一些问题。周老师综合朱子思想的整体面貌,给出内容丰富的回答,同时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撰稿人:于水,审稿人:阮航)